坐骨神經痛影響全球數百萬人,其疼痛症狀從腰部延伸至單側下肢。了解此病症有助於識別症狀並掌握就醫時機。
何謂坐骨神經痛?
坐骨神經痛是一種常見病症,其特徵為沿坐骨神經及其分支產生的疼痛、刺痛或麻木感。坐骨神經始於臀部,沿大腿後側向下延伸,並可能影響小腿與足部。此不適感通常出現於單側肢體,甚至可能延伸至足部。
當症狀同時出現於雙腿時,通常不歸類為坐骨神經痛,因其潛在病因或許不同。此疼痛常被描述為「牽涉性疼痛」,因問題根源不在腿部本身,而是由於腰部神經根部(底部)受刺激或壓迫所致。
最常見病因為椎間盤突出(PID),但骨刺或腫瘤等狀況亦可能引起類似症狀。全球有高達40%人口曾受此症影響,而在發達國家,上班族因長時間久坐、肥胖及人口老化等因素,發生率更高。
病因與風險
坐骨神經痛病因可分為退化性病變(磨損)或創傷性傷害。者往往會互相影響,例如:高衝擊受傷(如跌倒或車禍)可能導致椎間盤破裂;而退化的椎間盤可能因輕微壓力(如搬重物或咳嗽)即發生撕裂。
常見風險因素包括:
- 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
- 吸煙
- 不良姿勢
- 肥胖
- 重複性搬重物或扭轉動作
- 隨年齡引起的變化
- 遺傳(雖不可改變且尚在研究階段)
症狀表現
坐骨神經痛的典型症狀為從腰部或臀部放射至單側下肢的疼痛,常沿腿部後側或外側延伸。其他症狀包括:
- 下肢或足部刺痛/麻木感
- 特定動作、打噴嚏或咳嗽時加劇的疼痛
- 劇烈刺痛、灼熱感或電擊般的疼痛
若出現以下警示症狀,可能是危險信號,請立即求醫:
- 下肢、腳踝或腳趾肌肉無力
- 大小便失禁
- 會陰部麻木
這些症狀可能是「馬尾症候群」(脊髓底部神經根嚴重受壓)的症狀,屬需緊急處置的醫療急症。
診斷方式
診斷坐骨神經痛需了解詳細病史及全身檢查,包括評估下肢肌力、感覺變化及反射測試。腰椎MRI影像檢查常用於精確定位神經受壓位置與病因,醫生亦可能根據症狀與病史建議其他檢測。
治療
多數坐骨神經痛病例可在數週內自行緩解,治療選項包括:
- 藥物治療:止痛藥、消炎藥、神經痛專用藥物,必要時使用肌肉鬆弛劑
- 物理治療:包含伸展運動、按摩與牽引療法以緩解肌肉緊張
針對頑固性劇烈疼痛,醫生可能會建議採用硬膜外類固醇注射*。
手術治療
若患者出現持續疼痛或神經功能惡化(特別是肌力喪失),醫療團隊通常會建議進一步考慮手術治療,常見的手術選項包括椎間盤切除術,即移除椎間盤突出部分以減輕神經壓迫,從而緩解症狀。
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現代微創技術能大幅提升了手術的安全性與效果,同時縮短恢原時間。以下是幾種常見的微創手術方式:
- 人工椎間盤置換術:用人工椎間盤替代受損的椎間盤,恢復脊椎的穩定性與活動度。
- 顯微椎間盤切除術:利用顯微技術,精確移除壓迫神經的椎間盤組織,減少對周圍組織的損傷。
- 斜向腰椎椎間融合術(OLIF):通過側向的手術途徑進行,減少對脊柱後部肌肉和韌帶的干擾,有助於更快的康復。
這些微創技術不僅能有效緩解症狀,還能為患者提供更短的住院時間及更少的術後不適。然而,是否需要進行手術以及選擇何種手術方式,需由專科醫生根據每位患者的病情進行詳細評估和建議。
預防坐骨神經痛
預防坐骨神經痛需注意:
- 保持正確姿勢
- 避免久坐,定時活動
- 採用正確搬重物技巧
- 定期進行背部與核心肌群訓練
- 保持適度運動與適當體重
- 戒煙
何時應就醫
以下情況應找專業醫療建議:
- 疼痛持續超過數日
- 劇烈疼痛影響日常生活
- 出現上文提及的症狀
- 非侵入性治療數週後未見改善
請謹記,早期治療通常能防止症狀惡化,並協助你妳更快恢復正常生活。
*一種將藥物注射至脊椎附近以減輕神經壓迫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