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 因為搜尋欄位空白,因此沒有建議。
預約服務

重要通知

戒備應變級別

因應香港政府的預備及應變計劃

採取措施:

  • 進入病人護理區或有呼吸道徵狀時必須佩帶口罩
  • 進入醫院前後洗手

12/02/2025

基孔肯雅熱個案增加:了解症狀、預防及求醫時機

資料審核:
跳到

分享文章

近期中國內地錄得的基孔肯雅熱病例持續增加,香港亦出現確診個案,此病已成為需密切關注的公共衞生議題。這種蚊媒病毒性疾病可引發高燒、劇烈關節疼痛等急性症狀,更可能導致長期併發症。本文將為您提供全面防護建議,助您守護家人健康。

小童手臂被蚊叮咬後搔癢,蚊子環繞,反映蚊媒傳染病風險。

認識基孔肯雅熱

基孔肯雅熱是由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屬的屈公病病毒(CHIKV)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其名稱源自非洲方言「彎曲」之意,形容患者因關節疼痛致彎腰的姿態。該病毒於1952年首次在坦桑尼亞發現,隨著氣候變遷與全球交通發展,現已擴散至亞洲、美洲及歐洲地區傳播。隨著近期中國內地及本港相繼出現確診個案,市民應提高警覺。

傳播途徑

主要透過埃及斑蚊(黃熱病蚊)和白紋伊蚊(亞洲虎蚊)叮咬傳播,這兩種蚊蟲也是登革熱和寨卡病毒的傳播媒介。當蚊蟲叮咬感染者後,病毒在蚊體內繁殖,再透過叮咬傳染他人。雖然人傳人情況罕見,但孕婦在懷孕期間受感染,則有機會將病毒傳染給胎兒。

識別症狀:不僅是發燒

被帶病毒的蚊蟲叮咬後,潛伏期約2至7天,常見症狀包括:

  • 突發高燒(可達攝氏40度)
  • 劇烈及使人虛弱的關節疼痛腫脹,常見於手腕、膝蓋及腳踝
  • 皮膚紅疹
  • 肌肉痛及頭痛
  • 疲倦或噁心

部分患者的關節痛可能發展為慢性關節炎,症狀或持續數月甚至數年。長者或慢性病患者可能出現嚴重併發症甚至死亡。

小女孩發燒躺床,額頭貼退燒貼,或顯示蚊媒病症。

基孔肯雅熱、登革熱與寨卡病毒:如何區分?

三種蚊媒疾病症狀相似,主要分別如下:

基孔肯雅熱登革熱寨卡病毒區分

特徵 基孔肯雅熱 登革熱 寨卡病毒
典型症狀 劇烈關節疼痛 高燒、劇烈頭痛、
有機會出血
輕微發燒、
結膜炎(紅眼)、皮疹
關節疼痛 極常見且嚴重疼痛 常見但疼痛較輕微 常見而疼痛輕微
皮疹 常見 常見 極常見
主要併發症 慢性關節炎 登革出血熱 新生兒小頭症

誰是高危人士?

以下群組感染基孔肯雅熱後,較易出現嚴重症狀或併發症:

根據病因,男性不育的醫療治療可能包括:

  • 65歲以上長者
  • 新生嬰兒
  • 糖尿病、高血壓或心臟病患者

何時應向醫生求診?

及早診斷是有效控制症狀及排除登革熱等嚴重疾病的關鍵。若出現突發高燒伴關節疼痛,且符合以下情況,應儘速就醫:

  • 近期曾到訪有疫情爆發的地區
  • 疑似被蚊蟲叮咬
  • 屬於高風險群體

花盆積水形成蚊蟲滋生溫床,構成環境健康風險。

診斷與治療

透過PCR檢測或血清抗體測試確診,需及早排除登革熱等嚴重疾病。
目前未有專門對抗基孔肯雅病毒的特效抗病毒藥物,治療以紓緩症狀為主,讓身體舒適地康復:

  • 退燒止痛:建議使用撲熱息痛(Paracetamol),避免自行服用消炎藥
  • 保持身體水分充足:攝取足夠水份對康復十分重要
  • 關節護理:慢性關節痛的患者可由醫生傳介進行物理治療,或由醫生處方的抗炎藥物

預防為上策:實用防蚊清單

世界衞生組織(WHO)強調預防是是應對基孔肯雅熱最有效的策略:

  • 清除積水:定期清理花盆、輪胎等積水容器
  • 家居防護:安裝防蚊紗窗,必要時使用蚊帳
  • 穿著保護衣物:戶外活動時穿淺色長袖衫褲
  • 使用驅蚊劑:塗抹含避蚊胺(DEET)或派卡瑞丁的防蚊產品
  • 避開高危時段:避免在黃昏及黎明等蚊蟲活躍時段外出

透過科學防蚊與早期介入,可有效降低疫情風險。如有疑問或症狀出現,請立即諮詢專業醫護人士。香港居民可致電1823舉報蚊患,或瀏覽食環署「防治蚊患」專題網頁獲取最新防蚊資訊。

 

這篇文章所提供的資訊僅供參考之用,並不能取代醫生的專業意見。明德國際醫院及明德醫療中心對讀者在閱讀後所做出的任何決定並不負上任何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