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內地錄得的基孔肯雅熱病例持續增加,香港亦出現確診個案,此病已成為需密切關注的公共衞生議題。這種蚊媒病毒性疾病可引發高燒、劇烈關節疼痛等急性症狀,更可能導致長期併發症。本文將為您提供全面防護建議,助您守護家人健康。
基孔肯雅熱是由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屬的屈公病病毒(CHIKV)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其名稱源自非洲方言「彎曲」之意,形容患者因關節疼痛致彎腰的姿態。該病毒於1952年首次在坦桑尼亞發現,隨著氣候變遷與全球交通發展,現已擴散至亞洲、美洲及歐洲地區傳播。隨著近期中國內地及本港相繼出現確診個案,市民應提高警覺。
主要透過埃及斑蚊(黃熱病蚊)和白紋伊蚊(亞洲虎蚊)叮咬傳播,這兩種蚊蟲也是登革熱和寨卡病毒的傳播媒介。當蚊蟲叮咬感染者後,病毒在蚊體內繁殖,再透過叮咬傳染他人。雖然人傳人情況罕見,但孕婦在懷孕期間受感染,則有機會將病毒傳染給胎兒。
被帶病毒的蚊蟲叮咬後,潛伏期約2至7天,常見症狀包括:
部分患者的關節痛可能發展為慢性關節炎,症狀或持續數月甚至數年。長者或慢性病患者可能出現嚴重併發症甚至死亡。
三種蚊媒疾病症狀相似,主要分別如下:
特徵 | 基孔肯雅熱 | 登革熱 | 寨卡病毒 |
典型症狀 | 劇烈關節疼痛 | 高燒、劇烈頭痛、 有機會出血 |
輕微發燒、 結膜炎(紅眼)、皮疹 |
關節疼痛 | 極常見且嚴重疼痛 | 常見但疼痛較輕微 | 常見而疼痛輕微 |
皮疹 | 常見 | 常見 | 極常見 |
主要併發症 | 慢性關節炎 | 登革出血熱 | 新生兒小頭症 |
以下群組感染基孔肯雅熱後,較易出現嚴重症狀或併發症:
根據病因,男性不育的醫療治療可能包括:
及早診斷是有效控制症狀及排除登革熱等嚴重疾病的關鍵。若出現突發高燒伴關節疼痛,且符合以下情況,應儘速就醫:
透過PCR檢測或血清抗體測試確診,需及早排除登革熱等嚴重疾病。
目前未有專門對抗基孔肯雅病毒的特效抗病毒藥物,治療以紓緩症狀為主,讓身體舒適地康復:
世界衞生組織(WHO)強調預防是是應對基孔肯雅熱最有效的策略:
透過科學防蚊與早期介入,可有效降低疫情風險。如有疑問或症狀出現,請立即諮詢專業醫護人士。香港居民可致電1823舉報蚊患,或瀏覽食環署「防治蚊患」專題網頁獲取最新防蚊資訊。
這篇文章所提供的資訊僅供參考之用,並不能取代醫生的專業意見。明德國際醫院及明德醫療中心對讀者在閱讀後所做出的任何決定並不負上任何責任。